您所在的位置: 首页 > 肾友专栏 > 慢性肾脏病

基础必备:肾动脉正常解剖和变异特点

更新时间:2019-05-10    编辑:管理员    浏览:1287

  

肾动脉正常解剖

  ➤正常情况下,每侧肾由发自腹主动脉的单一肾动脉支配;

  ➤肾动脉在肠系膜上动脉开口部下方起源于腹主动脉;

  ➤肾动脉主干在肾门附近发出肾段动脉分支;

  ➤后段动脉是肾动脉主干发出的第1个分支,此后,肾动脉主干分出4个前支:尖段、上段、中段和下段动脉。

 

  

肾动脉变异

  总体来看,肾动脉变异可分为2类:

  1、肾动脉提前分支(过早分支、肾门前肾动脉分支):可有多支,由肾动脉发出并与肾动脉根部的距离<15mm者。

  2、副肾动脉:一侧肾有1支以上的额外动脉,起源于腹主动脉或其分支。

  变异分支进入肾门和(或)肾上下极内,通常进入肾门的分支直径与肾动脉主干相近,而进入肾上下极的分支较纤细;进入肾上下极的变异分支多供应肾上段或下段,而固有的肾动脉上段或下段动脉可能缺如。


  副肾动脉

  当肾脏存在1支以上的供血动脉时,根据供血动脉的外径及其供血区域的大小,外径最大的一支称为主肾动脉,即肾动脉,其余的供血动脉则被称为副肾动脉,一般认为的副肾动脉是存留的胚胎内脏外侧动脉。

  副肾动脉又称肾副动脉,为功能性终末血管,为血管介入及腹腔镜手术等领域涉及的重要结构。是最常见且与临床有密切关系的血管变异,直接决定手术方式及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。其出现率约48.5%-69.3%,多起自肾动脉或主动脉,大多注入肾上极,出现率两侧相差不大。

  由于肾内肾段间有乏血管的段间组织分隔,动脉分支间无交叉支及吻合支,而副肾动脉与肾动脉分支一样,均为肾脏相应区域的终末供血动脉,一旦病变或手术中不慎损伤,即可造成相应区域的缺血坏死,因此,充分了解副肾动脉的解剖学特征及临床价值非常重要。


  国内外副肾动脉定义的不同

  我国解剖学教科书中将副肾动脉定义为:“不经肾门入肾的动脉为副肾动脉”。

  副肾动脉起源:《中国人解剖学数值》中副肾动脉可起源于:肾动脉或其初级干、腹主动脉、肾上腺中与下动脉、膈下动脉和肾副动脉。

  国外将肾动脉按支数分为单支肾动脉和多支肾动脉。从主动脉发出的多支动脉(即腹主动脉有多个开口)至肾脏,无论其大小,均称为多支肾动脉。根据血管口径及供应区域大小,多支肾动脉中直径最大的称为主肾动脉,即肾动脉,其它的则称为副肾动脉。

  副肾动脉起源于主动脉T11-L4水平的任何位置,少数情况下起源于腰动脉、肾上腺、腹腔干、肠系膜上下动脉、髂总动脉、骶正中动脉、膈下动脉和脾动脉等。

  副肾动脉根据其与主肾动脉的关系和行程分为3类:上、下极动脉和门动脉,它们分别直接穿入上下极或经过肾门进入肾脏。

  两种定义的区别点主要有以下两点:

  ➤国内对副肾动脉的定义强调了动脉进入肾脏部位;

  ➤国外强调动脉的起源,副肾动脉常起于主动脉,少数情况下起源于主动脉的分支,但是起源于肾动脉及其分支的动脉,不论其进入肾脏的哪个部位,均为肾动脉门前分支,而不能算作副肾动脉。

  肾动脉门前分支形式变化较大,其中肾动脉临近主动脉<1.5 cm或2.0 cm门前分支称为过早分支(early branching),其发生率12%左右。

  国内外均把进入肾脏上、下极的门前分支称为极动脉。不同的是,国内将上述极动脉算为副肾动脉,而国外则不然。


  观察单侧肾动脉解剖变异的临床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:

  ➤进入肾上、下极的变异血管多为肾上段或下段供血,而固有肾动脉上段或下段可能缺如。

  ➤进入肾下极的变异血管经过输尿管前方或后方走行,可压迫或牵拉肾盂输尿管连接部而导致肾盂积水。

  ➤有研究认为副肾动脉狭窄与高血压关系密切,但也有研究认为副肾动脉不是引起高血压的直接病因。


  


来源:熊猫放射